![](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进入邓家村,是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
邓家村距涪陵城区10余公里,沿涪丰北线韩家沱铁路桥路口左拐上行,路口有一块写有“万亩榨菜种植园区”的标牌,提示你邓家村到了。
邓家村青菜头田园风光 首席记者 李辉 摄
农耕文化助推乡村观光热
鹰嘴岩,位于邓家村上下两个坡度交界处的一个山崖,驱车从村口的马路一路由远而近,由低到高从鹰嘴岩下经过,感觉一只张开翅膀的雄鹰从空中迎面扑来。
鹰嘴岩下有座鹰嘴寺,百多年前的鹰嘴寺建筑雄伟,绿荫苍翠,香火鼎盛,四方很多小庙、小殿都归鹰嘴寺管辖,其中就包括现在涪陵人熟悉的天子殿。民国后,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香火渐衰,1938年被政府改建为学校(江北世忠小学校),建校近80年,为家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葛亮山因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此屯兵备战而得名,由东、中、西三座连绵山峦组成,邓家村七组紧靠葛亮山“三山三寨”的东寨山。三座山峦呈“一”字形排列,首尾呼应,一寨有事,另两寨可以迅速支援,每座山头削平用大青石条石修建了坚固的山寨。从山顶到山脚梯次安营房屯兵,一到晚上,远远望去,整座山都被火烛照亮了,让人不知有多少兵马。
鹰嘴岩下的半山腰有一棵120余年树龄的黄葛树,因此处是俯瞰邓家坝风光的最佳位置,政府在此处配建了观景台,“一棵树”便由此而来。
历经千年,昔日兵戈铁马之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只剩山顶残存的寨墙基石。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每年都会吸引慕名而来的人到这里来爬山,采摘野菜,登高远眺,在郊游锻炼的同时,也感受着诸葛亮的智慧和将士征战沙场的热血。
邓家村村主任吴玉胜展示传统工艺加工的榨菜 首席记者 李辉 摄
传统手工榨菜成支柱产业
邓家村位于涪陵区榨菜种植和榨菜嘉年华游览观光环线核心区的有利位置,常年种植青菜头4000多亩,村民制作销售传统手工榨菜,成为该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绿油油的菜地、大小不一的鱼塘,弯弯曲曲的溪流,虽是冬日,但行走在邓家村的村道田坎上,你定会被眼前的勃勃生机所感染。
“媳妇巧不巧,就看家里榨菜好不好。菜头通过‘风脱水’后腌制出来会更嫩、脆、鲜、香,广受欢迎,附加值也更高。”邓家村村委会主任吴玉胜告诉记者。
“种撒白露间,移栽寒露田。经冬蕴采厚,春获翡翠千。习风送露走,腌榨土窖坛。育得百味长,开坛万家香。”这首小诗蕴含了涪陵人对于榨菜的深厚感情,也浓缩了榨菜的种植、加工历史经验。吴玉胜目前正致力于带动村民用传统工艺加工榨菜,以此提高村民的收入。
榨菜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工序包括,选择青菜头、搭菜架、穿菜、晾菜、第一次盐腌,第二次盐腌、淘洗、榨除盐液、挑菜筋,第三次盐腌、加调料、装坛、封坛口,“前后需要三次盐腌、三次压榨。”另一种制作工序更复杂,把青菜头切丝、风干、淘洗、压榨、晾晒、加料、装坛,“装坛是让榨菜隔氧、发酵。经过一百天左右的时间发酵,等到夏至之后开坛,成品榨菜鲜香脆爽。”吴玉胜介绍。
邓家村便民道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首席记者 李辉 摄
干部群众共筑致富小康路
近年来,江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完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对邓家村社道、便道、提灌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整治打造,夯实了产业基础,改善了发展环境。
投入80万元整治村道路1条,共排除危险路段5处,新建撤并村通达公路2.6公里;投入资金31.2万元,整治社道路2.6公里;投入资金29.51万元,硬化村社便道28.329公里,并将宽度放大到1.5米,更为切实地解决了群众生产、出行难问题;投入120万元铺设供水管网123千米,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资金115万元,新建6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和完成120平方米村卫生室整治工作,解决了村民无处办事、无地就医的问题。各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号召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做义务监督员,参与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
目前,邓家村正通过土鸡养殖扩容,乡村旅游提质,环线打造、平台扮靓、农家乐升级多点出击,发动群众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比较效益,增加村民纯收入,稳步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奔小康的步伐。